黑枸杞,青海草原上常見的野生植物,它的身價,從8年前的每斤幾百元,上漲到現在的“最高萬元一斤”。很多店鋪中,它被宣傳為“美容神藥”、“抗癌明星”。“漲聲”和“掌聲”的背后,是部分商家的“精心策劃”,被宣傳得神乎其神的藥效,讓它從草原野果變身禮匣“圣果”。在生產、加工、宣傳、銷售整條產業鏈中,從前端的牟利抽水者,到后端的宣傳注水者,讓黑枸杞有了一個臃腫的身價。(9月10日《新京報》)
身價暴漲的黑枸杞,背后疑點重重。由此,公眾又一次見識到了,商家造“神”的強大能量。包治百病的療效鼓吹,極盡奢華的包裝設計,再加之巧妙的產品衍生,一攬子成熟的市場運作之后,曾經的“野果”儼然已成異寶奇珍。麻煩的是,當“黑枸杞”生意附著了太多的利益群體,我們便注定不再能以超脫的立場與純粹的視角,來對之加以評判;當“不合理之事”變成既定事實,始作俑者總能給出一番合理解釋——一切的投機泡沫,在最終破滅前,皆是如此!
倘若以科學理性審視,黑枸杞不僅臨床療效未被印證,而且化學成分也無甚特別,斷然算不得所謂“神藥”。可是請不要忘記,民間社會自有另一套思考邏輯。在那些鼓動性的營銷說辭、天花亂墜的篤定傳聞面前,不少人天然缺乏免疫力,于是本著寧信其有的心態,也便“不妨一試”了。在我們的民俗認知中,素來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神秘主義傾向。典型的表現就是,總是對陌生的野物、靈藥興趣盎然,甚至懷有一種天真的想象,與莫名其妙的信賴感!
即便不是黑枸杞,也會有別的野果、草藥等,來填補民間社會隱秘的心理期許。人們期待神藥,便不斷有神藥輪番出現!這是一個自我實現的預言,更合乎“供求平衡”的樸素規律……當然了,各式“神藥”前赴后繼,還有另一個更直接的原因。那就是,其明顯失實的營銷宣傳,往往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擴散,寄生于熟人圈子的“口碑傳播”。這種原始卻有效的營銷策略,并不通過大眾傳媒的“公開廣告”來實現,故而很好躲避了,針對廣告的行政監管。
可以說,“神藥”聲名遠播,幾乎與謠言的傳播機制相差無幾。偏執偏信、從眾流俗、移情效應等等因素,在這其中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具體到“黑枸杞神話”而言,投機者賭博式的興風作浪,同樣值得關注。不斷推高的價格背后,很可能是一場兇險的“擊鼓傳花”。而今,源源不斷的新資本、新力量,紛紛加入到這場前途未卜的游戲中。但可以預見,直至泡沫破滅,最終的“接盤者”勢必將付出慘痛代價。
離奇的故事,總有相似的軌跡。神藥之禍、投機之惡,從來都不乏先例。我們也許并不缺乏看清世相的眼力,而只是少了一份及時抽身的決心而已。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