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發展新質生產力已經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動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載體。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面,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過程,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過程。以新質生產力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過程中,應注重產業更替時序、數實融合、體制機制、地區差異、國內外布局等發展邏輯,突破新質要素流通的梗阻、統一大市場的壁壘、傳統體制機制的約束、數實融合的障礙等現實困境,從技術策源、產業培育、資金支持、體制保障等維度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關鍵詞] 新質生產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數據要素;數字經濟
[中圖分類號] D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7453(2024)06-0042-08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進步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確立科技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向科技創新要動力,大力發展生產力,夯實中國式現代化的物質基礎。同時,全球新一輪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加速演進,許多國家圍繞科技創新向生產力轉化進行國家戰略力量博弈。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構筑國家競爭優勢的核心力量。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概念。[1]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并把 “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作為首要任務。[2]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4]發展就是硬道理,新質生產力就是硬實力。當前,人工智能、算力算法、量子計算,特別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加速迭代,對社會生產帶來了深刻而快速的變化。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是表和里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內在動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載體。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是高質量發展的一體兩面,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過程,也是現代化產業體系構建的過程。
一、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客觀需要
根據歷史經驗,生產力是一個歷史范疇,也是一個發展范疇。在新發展階段,立足實際,破解經濟發展的卡點、堵點,以新質生產力為第一驅動力,鍛造融合性、顛覆性、前沿性的技術,用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聚焦新要素、發展新質態、培育新形態,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壯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5]
第一,從歷史經驗看,生產力是構建產業體系的最根本動力。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開創了機器新時代,深刻改變了當時的經濟和社會基本面,形成了機器工業。[6]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電氣、化學、石油等新興工業部門更是大大提升了社會生產能力,促進全球經濟實現工業現代化、電氣化,建立了現代化工業。從上世紀以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以電子計算機、太空技術、生命科學等新興技術為代表,催生了互聯網、新能源、生物制藥、航空航天等一大批新興產業。[7]新的生產力是構建現代產業的基礎和條件。
第二,從我國發展階段看,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是通過對資本主義國家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經驗的借鑒、引進,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完成了工業化初級階段。但更多是承接發達國家相對落后的生產力,依靠引進技術和模仿創新培育我們的產業,建設我們的產業體系。[8]當前我國已經進入從“模仿創新”1.0模式走向“自主創新”2.0模式。甚至是“牽引性創新”“顛覆式創新”的3.0模式,推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壯大新興產業和培育未來產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第三,從發展環境看,現代化產業體系需要新質生產力促進產業組織變革。現代化產業體系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組織肌理。從技術層面看,近年來,我國創新基礎、企業實力持續壯大,逐步具備了引領全球前沿創新的能力,但人工智能、生命科技、太空技術等融合性、顛覆性、前沿性的技術,需要與產業融合,并促進產業形成“新形態”。從要素層面看,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不是簡單地通過土地、人力的規模性投入實現,而是更多依靠技術和知識,特別是數據要素、科學家精神、企業家精神等復雜要素。創新型人才成為新質生產力最關鍵的要素。這就需要更多的企業、更高質量的產業,構建創新人才梯隊。從應用場景看,培育新質生產力要實現新興產業不斷迭代、裂變和衍生,培育未來產業,同時要依靠傳統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和革命性改造,鍛造新質生產力的各種組成要素。
二、發展新質生產力助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發展邏輯
新質生產力不是一般技術、僅涉及某一方面,而是一個關乎全局、涉及產業體系整體的質態變化,是經濟社會全面變革的質態蝶變。要對新質生產力有科學的認識,加強認識的統一、行動協同,在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要把握好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邏輯。
1.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發展時序
縱觀全球科技史和產業發展史,科技變革持續深入,既有機械、電氣、互聯網等新興產業不斷涌現,也有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等利用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產業發展迭代。此外,新興產業在與傳統產業融合的過程中,還有機會衍生出更多的新興產業。新質生產力不以區分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為標準,要用全面、辯證、發展的視角去看待,只要符合創新、質態優、能體現先進生產力,都屬于新質生產力范疇。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對舊的全面否定,也不是一蹴而就、全面替代,而是注重新與舊、未來和傳統的協同。從 “互聯網+”,到 “產業數字化”“數實融合”“人工智能+”,無不是新舊產業協同的重要體現。處理好產業新老問題,要堅持新舊協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在產業間形成生態互動,在一個產業內又能形成鏈式協同。當前,發展新興產業和培育新質生產力還需要大量的傳統產業進行生產力改造的應用場景。發揮大企業、平臺企業以及鏈主企業的優勢,加強產業鏈、供應鏈的合作,實現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同向發力和新質生產力的同頻共振。
2.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創新機理
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體現在“新”,其中關鍵的“新”就在于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生物技術等為代表的新技術及其發展應用所催生出的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超算智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正深刻改變著全球經濟政治格局,并滲透到各領域和全過程,成為新舊動能轉換、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導力量。數據要素作為關鍵要素,正促使實體經濟從傳統的工業電氣技術向數字技術、智能技術轉變,激發了實體經濟的變革動力和發展活力。[9]發展新質生產力不僅僅是壯大數字經濟產業集群,還要在實體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處理好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關系,驅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實現對實體經濟的全鏈條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改造,拓展發展新空間、迭代出新業態和新產業,促進實體經濟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3.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體制機制
堅持先立后破,不管是“立”還是“破”,都需要按照規律辦事。發展新質生產力要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上做好文章,要以有力的“立”去推動有序的“破”,持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要堅持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但不能把傳統產業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而是通過政策引導淘汰傳統的工藝、老舊的設備,逐步退出落后產能,加強智能化、自動化、綠色化的工藝和設備,發展新產業和新業態。在“立”上下功夫,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同時,堅決破除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約束科技創新的陳規舊制。通過改革實現對舊制度和舊機制的“破”,用“釘釘子”的精神,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加快新質生產要素的暢通流動。
4.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地區差異
充分考慮到我國區域差異和不平衡相對明顯的發展特征,要結合自己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所為和有所不為,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處理好發展平衡問題,要堅持因地制宜。謹防一哄而上,盡可能避免在一個局部、子領域開展“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式的創新。“千城一業”,哄搶資源和人才,陷入內卷式發展,惡性競爭,造成資源浪費,引發新的產能過剩,導致錯過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戰略機遇。發揮地方的異質性,結合當地實際條件創造性進行資源組合配置,在新興產業培育、產業鏈條上做特色、做優勢,抓好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形成各具特色的新質生產力和區域產業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要求各地發揮資源稟賦,促進資源效益的最大化,消除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在地區上,注意地區生產力發展不平衡問題,要立足地方優勢、產業特色,利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機會,引導東部產業向西部梯度轉移,在轉移中實現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時,支持西部產業加強與東部新質生產力的協作,在創新鏈上進行協同,加速產業體系的迭代。
5.新質生產力的國內外布局
當前,全球主要大國把科技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力量博弈的主要戰場,個別國家對我構筑“小院高墻”,實施科技圍堵,我們需要堅持獨立自主,加快追趕,不斷提升發展的獨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充分發揮統一大市場的作用,增強創新與市場的聯動。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聯合體,加強政企協同、企校協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能力。同時,處理好內和外的關系,要堅持內外循環。把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要素創新配置和創新網絡延伸到全球體系,持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強國際科技和技術的交往,深化人文交流,積極吸取全球的智慧。既要加強“筑巢引鳳”的力度,又要實現“引鳳筑巢”的高度,注重吸引戰略科學家、領軍型人才,搭建科技平臺、產業平臺和創新平臺,為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加強標準的對接、規則的銜接,建設全球創新網絡,推動科技出海、數字出海,在科技創新上堅持“引進來”“走出去”。
三、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現實困境
作為一種新生力量,新質生產力對經濟和社會的改變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克服諸多的現實約束。在發展新質生產力和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過程中,既會面臨科技攻關中的技術難題,又會遇到各類體制機制的梗阻。[10]
1.新質生產要素流通的梗阻
新質生產力要發揮作用,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關鍵還在于新質生產要素在經濟和產業中的自由流動。只有實現生產要素的高效、自由流動,才能促進經濟的效率和效益的提升。當前新質生產要素流動的梗阻主要在兩個方面。
一是人才流動,特別是高層次創新人才流動的約束。科技創新的關鍵是人才。我國大部分的科技人才、科技設施基本都集中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院大所的科研人才受體制機制、職稱評定等多方面的制約,在與企業聯合研究、開展合作等過程中存在很多瓶頸和卡點,企業難以有效利用和整合高質量的人才和智力資源。此外,部分大院大所的科研人才擁有的科技成果,受到科技成果轉化難等因素影響,難以真正成為助力企業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撐和智力資源。
二是數據要素流動的約束。在數字經濟和人工智能時代,數據成為最為關鍵的要素。沒有數據,再先進的算法、再強大的算力,也無法形成強大的生產力。當前,數據流通仍然是制約數字新質生產力形成的重要約束。數據流的中斷會大大制約基于數據的業務鏈、創新鏈的發展,對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構成沖擊。具體來看,數據標準不統一、數據接口不開放、數據流動和交易的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普遍存在,無法實現跨平臺、跨部門、跨行業數據的有效流通和共享,最終產生一個個獨立的 “數據島嶼”。此外,各國基于數據安全、產業安全等考量,采用各種模式限制數據跨境流動,導致出現數據的“國別島嶼”。
2.統一大市場的壁壘
一是地方保護主義制約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設。受“分灶吃飯”稅收體制的影響,部分地方政府有形的、隱形的、無形的市場壁壘仍然存在。如地方政府要求企業在當地新設企業、阻礙企業外地搬遷、限制商品要素自由流動、設置市場準入隱性壁壘等行政性壟斷還相對突出。地方保護主義客觀存在,在發展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過程中,企業創新仍面臨獲取要素、市場推廣等成本高企的困境。這都不利于形成大的產業,難以形成產業集群和產業體系。
二是數字經濟領域平臺壟斷、部門壟斷等現象仍然存在。商業利益驅使之下,平臺企業往往畫地為牢,設置壟斷性、歧視性條款或更為隱蔽的規則。平臺與平臺、平臺與商家等之間,不正當競爭現象依然存在。
3.傳統體制機制的約束
一是墨守成規的舊制度成為新興產業的“攔路虎”。新質生產力,顧名思義就是要生產新的產品、發展新的技術、衍生出新的行業,這些都需要新的體制機制進行政策適配。但現行的法律法規大多聚焦在傳統產業和現行技術領域,對于新生事物,要么缺乏相關政策,要么則是使用舊制度、舊法規對新事物實行規范和監管,不利于新興產業的成長。
二是一些不符合實際的新規章成為企業發展的“絆腳石”。在促進新經濟新動能新業態發展上還存在另一種誤區,即產業主管部門積極推動制定地方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制度,但在行業監管部門的要求下,實際出臺的政策有的呈現出收縮甚至是強監管傾向。在這種政策語境下,企業無所適從,也無法充分理解政府的政策導向。
4.數實融合的障礙
一是數實融合過程中主導權競爭導致的安全感缺失。數字化已成為企業發展共識,但在數字化轉型和數實融合過程中,到底由誰來主導,成為數字平臺企業和實體企業需要共同回答的問題。大多數實體企業都擔心把自己的命運交給數字服務商,擔心企業核心技術、敏感數據被平臺企業所掌握,甚至是被競爭對手所利用。在這種“焦慮”情緒下,企業數字化轉型往往出現半途而廢的情況。
二是數字化轉型和數實融合本身就是“試錯性”探索。目前少有能懂行業的“產業數字大腦”,不同行業、不同企業面臨的數字化轉型需求“千行千面”,通用型產業數字化方案整體實施效果大多較差。同時,數字化轉型本身就面臨高度的不確定性,數字轉型是企業的一次業務重構、機制的重塑、流程的再造,稍有不慎很容易出現經營問題,導致企業陷入發展困境。此外,我國不少行業、不少企業還未走完工業化、自動化的發展歷程,個別領域還處于工業化的初中期階段,不具備數字化轉型的基本條件,在自動化、信息化領域需要補“功課”。
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實施路徑
從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資金鏈等領域加強統籌,推動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加快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強大驅動力。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實施路徑
1.技術策源: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科技永遠是第一生產力,是對生產工具、生產對象、生產資料發揮第一作用的要素。[11]新質生產力是科技創新發揮主導作用的生產力,是以高新技術應用為主要特征、以新產業新業態為主要支撐、正在創造新的社會生產時代的新型生產力。[12]一是提升0-1的科學探索精準率。發揮戰略科學家的前沿引領作用,加強基礎研究,倡導科技思想創新,重視策源技術的發展,以及鍛造先進的生產技術。把科技創新落到基礎新型材料、高端關鍵零部件、具有底層技術的操作系統等領域,促進科技創新滲透到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血脈當中。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化理論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協同,發揮大院大所的作用,增強理論思想的前沿引領,加強顛覆性技術、前沿性技術的源頭創新突破,形成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創新動力轉換和互促。二是縮短1-N創新的路徑和周期。在關鍵領域搭建一批機制靈活的新型研發機構,重點發展跨行業、跨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培育和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科技企業家,促進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和產業鏈、創新鏈融通創新。三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大企業、平臺企業、鏈主企業等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引領作用,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弘揚企業家精神,開展大研究、搞大創新,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中小企業奮勇爭先的發展新格局。
2.產業培育:建立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的產業形成體系。
一是加強產業創新的統籌。聚焦產業創新,加大政府應用場景投入,促進社會資本強化技術創新,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確、協同有力的現代化創新體系。加強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動產業發展由分工深化逐步走向相互融合,促進區域間、城市群間的產業鏈聯動和協調創新。二是完善產業創新生態。聚集多元主體的創新活動,降低創新的交易成本,大幅提高科技基礎設施效率,推動不同技術創新、擴散和協同應用,增強技術、知識、信息和人才的外溢和共享。加快建設一批科學大裝置和科研公共平臺,發揮算力中心、概念驗證中心等創新基礎設施的重大支撐作用。三是以產業集群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持續壯大生物制造、智能網聯汽車、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揮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實現先進制造業智能化、高端化和綠色化發展。著力培育量子計算、生命科學、深海深空、未來能源等未來產業新賽道,提升產業創新孵化能力,促進未來產業實現規模化生產。四是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創新的統籌。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瞄準關鍵零部件、核心軟件、工業母機、核心操作系統、底層技術、根技術等供應鏈基礎部件研發和投入,積極布局前沿技術和新興產業。五是數實融合。發揮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牽引作用,加快推動“數實融合”,推動數字產業化向縱深發展,培育數字原生企業。發揮好平臺經濟、數字經濟作為創新樞紐的作用,助推數字技術和生產方式的交叉融合,深度推進“人工智能+”行動,推動生產方式向自動化、數字化和智能化轉變。
3.資金支持:建立以創新資本為導向的金融服務體系。
當前科技創新進入大投入、大資本的發展階段,金融資本是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助推器。一是加強金融創新的統籌。促進資本要素和科創要素有效對接,拓寬科技創新企業融資渠道。加快建設與其相適應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持續推進資本市場體系與科技創新體系的深度互動,以服務科技創新為導向,構建覆蓋創新全過程、企業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務體系。二是加強財政資金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保障。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加強財政和社會資本的協同,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產業資本、金融資本等更多投向科技創新領域,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
4.體制保障:建立適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新型生產關系。
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強政策創新的統籌,著力調整有利于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生產關系和體制機制。一是深化科技創新領域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體制機制,建立新型的生產關系,增強新質生產力和新型生產關系的適配性。充分發揮新型舉國體制作用,加強服務型政府的能力建設,整合政策資源,營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營商環境。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心聚焦在體制機制上,集中破解制約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梗阻,防范在新體制、新立法、新法規等領域形成新卡點。[13]二是在創新要素配置方式上下功夫。做好數據、資本、高層次人才等優質生產要素大文章,從各個維度來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保障民營企業權益,促進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保障創新創造的價值實現。加強國際科技和人文交流,堅持開放搞創新,注重創新規則對接、技術標準對接。優化體制機制,營造更能激發創新的社會基礎和人文環境。
[ 參 考 文 獻 ]
[1]習近平在黑龍江考察時強調:牢牢把握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定位 奮力開創黑龍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EB/OL].新華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9/content_6903032.htm,2023-09-08.
[2]引領中國經濟大船乘風破浪持續前行——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側記[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12/content_6920222.htm,2023-12-14.
[3]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EB/OL].中國政府網,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2/content_6929446.htm,2024-02-01.
[4]習近平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 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EB/OL].新華網,http://www.xinhuanet.com/2023-03/05/c_1129415505.htm,2024-03-05.
[5]逄錦聚,洪銀興,林崗,劉偉.等.政治經濟學(第六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125-183.
[6]衛興華,聶大海.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生產力的關系[J].經濟縱橫,2017(1).
[7]蔣永穆,薛蔚然.新質生產力理論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體系框架與路徑設計: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商業經濟與管理,2024(4).
[8]李政,崔慧永.基于歷史唯物主義視域的新質生產力:內涵、形成條件與有效路徑[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6).
[9]姚樹潔,王潔菲.數字經濟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理論邏輯及實現路徑[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37(2).
[10]翟緒權,夏鑫雨.數字經濟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機制構成與實踐路徑[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244(1).
[11]周小亮,王子成.政治經濟學視域下數字新質生產力的形成邏輯與內涵研究[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24(1).
[12]程恩富,陳健.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加速推進中國式現代化[J].當代經濟研究,2023(12).
[13]任保平,王子月.數字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邏輯與路徑[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