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想創業,正當時,把握“先機”是關鍵。對創業者來說,新時代是大有可為的時代,蘊藏著各種機遇。無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數字經濟,還是推進鄉村振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都在召喚更多創業者加入進來。在這一進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創業奮斗來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用這句話來形容創業多艱,可以說再貼切不過了。雖然過程篳路藍縷,但創業奮斗的無窮魅力,總是吸引著無數敢想敢干的人投身其中,不少先行者也成長為各自行業的領軍人物。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歷史,正是一部人民群眾持續書寫的創業史。
近日,江蘇省人社廳、發改委、教育廳等十四部門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省實施重點群體創業推進行動,通過完善落實扶持政策,優化創業服務,力爭實現到2025年每年支持成功自主創業20萬人。這也是當前全國各地大力推進創新創業的生動縮影。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后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創業浪潮。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斗大的字不識一筐”的年廣九,靠“傻子瓜子”聞名全國;而當時默默無聞的任正非,則集資21000元創立了華為。上世紀90年代,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各行各業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期,極為壯觀的“下海”創業潮,既是民營經濟充滿活力的真實寫照,也預示著它從此不斷壯大的精彩歷程。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創業浪潮在各地奔流涌動,為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新引擎、培育新動能,有力支撐穩增長、穩就業。
對創業者而言,天時、地利、人和當然很重要。三年疫情改變了不少行業的底層邏輯,而新挑戰也往往伴隨著新機遇。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的前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經濟運行呈現持續恢復向好態勢,新動能快速成長、經濟轉型步伐加快,經濟韌性強、潛力大、活力足,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而超大規模市場、完整工業體系、龐大人才資源等獨特優勢,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韌性所在,也是創新創業得以孕育成長的沃土。今年以來,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全力以赴“拼經濟”,包括出臺各項政策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傳遞出明確的積極信號。
站在新的經濟周期起點,想創業,正當時,把握“先機”是關鍵。成功的創業者,不僅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還得擁有敏銳的洞察力和寬廣的視野,而敢為人先則是比黃金更珍貴的品質。“旱則資舟,水則資車”,體現出古人未雨綢繆的商業智慧。今天在商界廣為人知的“冰淇淋哲學”,即“賣冰激凌須從冬天開始”,同樣強調了“先”字的重要性。因為冬天買冰淇淋的顧客少,會倒逼你想方設法提升競爭力。如果你能在冬天生存下來,那么夏天想不成功都難。而無論是年廣九、任正非,還是其他眾多知名企業家,在創造后來的輝煌之前都曾經歷過創業初期的寒冬,當然也因此獲得了先發優勢的紅利。
創業之路大多不會順風順水,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業還是一項具有較大風險的投資活動,需要提前做好準備,并盡早直面挑戰,才可能在披荊斬棘的創業之路上取得領先。對創業者來說,新時代是大有可為的時代,蘊藏著各種機遇。無論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展數字經濟,還是推進鄉村振興、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都在召喚更多創業者加入進來。在這一進程中,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創業奮斗來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中經評論:讓專業人才“下海”創業更有底氣
發揚“四千”精神 譜寫新的創業史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