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周成洋認為,中國選擇進一步擴大開放,一方面可以服務和滿足國內社會的一些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給相關國家帶去貿易增長和收入。國際社會沒有理由不歡迎一個開放的中國,但是國際社會也應該回應中國的這種開放。
3月20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后,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人民大會堂三樓金色大廳會見采訪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中外記者并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李克強在回答彭博社記者的問題時表示,如果說中國的開放有新變化的話,那就是門會越開越大,中國經濟已經深度地融入了世界經濟,關上門等于擋住了我們自己的路。(3月20日中國政府網)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國際社會尤為關注中國的經濟政策和動態。尤其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后,中國奉行的改革開放模式跟原來40年會有什么不同,這也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李克強的表態,既體現了中國開放的自信,也說明了中國對開放的需求。對于國際社會而言,這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中國將進一步擴大開放,不僅說明中國在開放方面還有較大的空間和潛力,也意味著中國將在一些政策上進行相應的調整,這種調整對于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而言,是極其有益的。比如在貨物貿易領域,我們愿意以更開放的姿態繼續進一步降低進口商品的總體稅率水平。一些市場熱銷的消費品,包括藥品,特別是群眾、患者急需的抗癌藥品,中國會較大幅度地降低進口稅率。
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就意味著,中國的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中國選擇進一步擴大開放,一方面可以服務和滿足國內社會的一些需求,另一方面可以給相關國家帶去貿易增長和收入。國際社會沒有理由不歡迎一個開放的中國,但是國際社會也應該回應中國的這種開放。
李克強在提到服務貿易時表示,我們現在可以說是逆差,進一步開放服務業會付出一些代價,但可以促進提高我們產業的競爭力。確實,放寬一些領域的準入門檻,會給國內的一些企業帶來壓力,但就像“鯰魚效應”一樣,帶來的未必都是壞的影響。我們追求的是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適當的壓力來推動我們產業的競爭力。比如在養老、醫療、教育、金融等領域,接下來還會加大放寬準入力度,在一些方面逐步放寬甚至取消股比的限制。
有的國家同中國的貿易關系較為復雜,既有合作也有競爭,有時候會因為對華貿易逆差擴大而對中國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極大地影響了雙邊經貿合作。必須強調,只有堅持共贏才是經貿合作發展的根本遵循。中國選擇進一步擴大開放,將給相關國家提供一個巨大的市場,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這是一個大的機遇。同樣的,這些國家也應該適當地開放一些產業,放寬對中國的出口管制,這樣才能分享到由中國開放帶來的紅利。(江西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周成洋)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在開放中與祖國同行
高水平開放的關鍵是理念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