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新時代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也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方法論。越是遇到風高浪急甚至驚濤駭浪的重大考驗,越要牢牢把握這個總基調,更好平衡穩與進的關系,這是我們黨駕馭經濟工作成功實踐的重要經驗,也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全國兩會上強調“穩中求進、積極作為”作出的鮮明指向。我們務必保持戰略定力,堅定信心,腳踏實地,向著偉大目標篤定前行。
數據顯示,2月份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比上月上升2.5個百分點,連續位于擴張區間,工業企業生產恢復加快;前兩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77067億元,同比增長3.5%,扭轉了2022年10月以來連續3個月下降的趨勢,在上年同期較高基數基礎上持續恢復……我國經濟穩中向好的態勢,折射出高質量發展取得的新進展,這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更好支撐經濟回穩向上;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深刻把握國際國內環境發生的深刻復雜變化,把應對各種復雜局面、意外情況的預案做得周密一些,確保在風險可控范圍內實現發展目標。
穩是大局,穩有重點。穩增長是主要目標,要努力在提高質量效益的基礎上,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就業是重要基礎,要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充分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推動就業擴容提質;穩物價是關鍵環節,要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確保糧食能源等重要民生產品的保供穩價,也要及時有效緩解結構性物價上漲給部分困難群眾帶來的影響。在經濟恢復基礎夯實過程中,著力做好三個“穩”,就抓住了穩定經濟大盤、打牢高質量發展基礎的關鍵。
進必向上,進有重心。只有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質量變革,加快形成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才能不斷增強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動力和活力。這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大力提振發展信心上積極作為。增加收入擴大消費、國企民企平等對待、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支持平臺企業大顯身手、營造一流營商環境……一系列縝密部署,緊緊抓住影響我國發展預期和市場信心的關鍵問題,旨在有效破解阻礙經濟發展的一系列難點、堵點、痛點,進一步激發“進”的動能。
穩得有定力,進得有章法,對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能否保持政策連續性針對性、如何增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成效、怎樣形成共促高質量發展合力,要靠實踐檢驗,用事實說話。而這又何嘗不是對各級領導干部發展定力的考驗!政績觀和發展定力密切相關。沒有正確的政績觀,就容易有不顧一切大干快上的沖動,甚至以“搞花架子、盲目鋪攤子”換取經濟短期增長而損害長遠發展。積極作為,不是盲目作為!耙堰@種浮躁心理、急躁心態都壓下來,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再叮囑,就是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干事創業既要有正確的政績觀,也要有科學的工作方法。
起步決定后程。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系統性工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唯有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切從實際出發,一步一個腳印,才能在穩中求進中行穩致遠,不斷開辟偉大事業的新局面。(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經濟日報評論員)